返回 11-08 读报
创新 创优 创业
2011-11-08 B2版 区域
本报通讯员 王田 井玉明 徐杨

大病,患者抬脚就去省、市大医院;小病,患者出门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病人减少,人才流失,许多区、县级医院陷入了发展困境。

在大多数区、县级人民医院为如何走出发展困境而“伤脑筋”之时,岚山区人民医院院长郑丽却坦言,“我们通过努力正一步步走出困境!”

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岚山区人民医院,门诊量人次51万余人,住院人次3万余人,各类大中手术8000例次,床位使用率91.8%,每年分别以18%、25%、32%的幅度递增。今年1至10月份,医院门急诊人次达到2万余人,出院病人9000余人,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8、1.3倍,业务量、床位数,都已经达到了二级甲等医院的水平。

一个设区仅仅7年,城区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其人民医院如何发展得如此之快?

“谁赢得了患者,谁就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医院的发展。”对怎样创办一所“群众信得过”的医院,郑丽的见解言简意赅。

赢得患者的前提是必须了解患者想什么,要什么。为此,该院创办了“工休座谈会”,要求每个科室,每周组织一次由医护人员、病人或者病人家属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全院每月组织一次,通过座谈解释疑点、发现问题、征求意见、解决矛盾,“工休座谈会”既畅通了患者诉求渠道,又和谐了医患关系。三年来,该院共组织了400余场“工休座谈会”,8000余名病人及病人家属参加座谈,共征求意见建议17000余条,化解医患矛盾40余起。

从“工休”座谈会到患者回访,再到医患办的明察暗访……岚山区人民医院多渠道了解患者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求。

“少花钱,服务好,治好病是病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这些恰恰就是医院的生命线,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郑丽说。

秉承这一理念,岚山区人民医院连续走出了几步好棋———

2009年,健全科室架构,加强特色学科建设。科室专业细化增强了科室区域性医疗竞争能力,在技术上更加精益求精,提高医疗质量。在单项技术的快速积累和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运营质量和效率。随着科室精细化的发展,该院逐渐建成了以神经外科、骨外科、优质病房、康复科等为龙头的特色科室,提升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

2010年,抓住政策的有利条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来医院住院病人中的60%是农村患者,有不少出院患者享有农村合作医疗,为了报销医药费,要经过许多繁琐环节,往返数趟,患者苦不堪言。岚山区人民医院急病人所急,与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沟通,多次协调,经相关职能部门同意,由医院先行垫付资金的方式,让病人在出院时就能报销医药费。“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1年,积极申报第三批中央拉动内需项目,投资2380万元建成的门诊病房大楼,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今年年底即将投入使用;在建成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工程的基础上,又开工新建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后勤服务楼、4000平方米的传染病病房楼及附属设施建设。

创建一所“群众信得过”的医院,光靠优越的就诊条件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还不行,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医德医风,树立良好形象,解决挂号难、取药难、就诊难等实际问题,让患者到了医院就如同到家一样。

把“医院”和“家”两个看似牛马不相及的词语捆绑在一起,谈何容易。为了让患者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今年以来,该院迅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和新信息化系统。将普外科作为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建立“无陪护护理”服务病房,逐步全院推行,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投资300余万元的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挂号、门诊、输液、检验、药房、后勤、新农合医保等等都已经纳入信息系统,彻底解决了群众挂号难、取药难、就诊难的实际问题。

碑廓镇张家庄村的张某,因患有静脉曲张需要做手术,跑了四五家医院四处打听,最后还是选择了岚山区人民医院做手术。张某高兴地说:“和其他医院相比较,这里的服务好,而且费用还低,报销比例也高,总算下来,能省2000多元。”

制约区、县级医院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服务理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是其主要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岚山区人民医院在新医改路上已经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