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20 读报
在日照市人民医院读“人文医学”
2012-03-20 A8版 聚焦日照两会

田文阁 蒋月阳 韩崇伟

【新闻背景】

2011年10月22日,25层、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的市人民医院新建门诊病房楼正式启用。470余名患者在搬入新病房楼时发现,自己住院就医的房间全部在朝阳面,而医护人员一律在背阴面工作。

“把阳光留给最需要的患者”——— 这一做法偶然被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熟悉内情的知道,这一方案早在4年前新门诊病房楼设计时,就定下来了。

医疗是一种托付,更是一种信任。2011年,市人民医院用这样一组数字请全市人民检验:完成门诊诊疗77万余人次,出院4.6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25万例,同比分别增长14.4%、6.9%和5.9%……

一个好医生的标准,不仅是医术有多高,更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医生面对的是患者的整个生命,而不是生命中的一段,必须对生命的整体负责,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50%的存活率;4-6分钟开始心肺复苏,10%的存活率;6分钟后开始心肺复苏,4%的存活率。最有效的抢救时间仅4-6分钟,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黄金救命时间”!

此时,对“急救”的选择,就是对生与死的抉择!

2008年7月25日下午5点19分,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接到电话:一名13岁的儿童在万平口溺水。8分钟后,救护车就到了现场: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吸氧、电除颤……当救护车飞速赶回医院时,已是下午5点半,此时患儿的瞳孔已散大、固定,开始呈现脑死亡特征,即使抢救过来,也有可能是植物人……但抢救,仍紧张地进行……30分钟后,奇迹发生了,患儿的心跳恢复了,瞳孔回缩了,并有了自主呼吸,紧接着在重症监护室,又是6天6夜反反复复的抢救。7月31日一大早,在所有的祝福和祈祷中,孩子睁开了眼睛,认出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这是生命的奇迹——— 因为心跳停止超过3分钟的,脑复苏的希望不到5%!

这一切,得益于四个字——— 永不放弃!

2010年7月24日,碑廓镇一位前置胎盘的高龄孕妇在检查时确诊分娩会面临生命危险,可她执意回家,医护人员反复劝说“硬留”住了她,但不久即出现大出血,凝血功能已失,输进多少,渗出多少。当时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是这样一组数据:前置胎盘孕妇围产儿死亡率在15%以上,血栓性静脉炎和脓毒血症,占产褥感染死亡率的30%-50%,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功能障碍死亡率近100%……这是与近100%的死亡率赛跑!历经129小时的生死拔河,终于使产妇脱离危险。这正如事后患者丈夫窦某那浸透泪水的感激:“要是中间哪个环节差一丝一毫,俺家属就没了!”

但是,在生死之间走钢丝,并不是每一位患者、每一位医生都这样幸运。

葛兴涛,市人民医院骨一科医生,他曾这样回望“我的2008”:

一年就要过去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大都模糊,渐远了,唯独一位患者的眼神,却始终印烙在心中,不但他的姓名,甚至连他的年龄、住址,都记得清清楚楚,虽然他病逝已近1年。

他是一名患晚期骨肉瘤肺转移的中年男性,刚入院时已不能进食,连咽唾沫都疼的满头大汗,头发灰白灰白的,眼窝深陷,不时艰难地吐出粘痰,发出沙哑、痛苦的喘息声,持续性胸痛更使他备受摧残,只得不断加大杜冷丁用量。

查房时,他靠在枕上,张了张嘴,想说话,但没说出来,只是看着我们,黯淡的目光中充满了痛苦、无助、哀求、绝望和最后的依恋。妻子眼红红的,想流泪,但强忍着。我想,任何医生都受不了那样的眼神。因为,那是对医生职责的穿刺,这样的穿刺,足以透心。

第二天夜里,我值班,大概23时左右,他突然发生呼吸窒息,妻子急得大哭大叫,我一边做胸外心脏按压、气囊辅助呼吸,一边联系手术室,经近半个小时抢救,暂时把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急忙送到重症监护室。

3个小时后,患者无可挽回地走了。他直直地躺着,眼睛黯淡地睁着,我轻轻把它抚上,看着一个生命就这样走向终结,在我的手离开他眼睑的那一刻,感到我后背涔涔汗意。

回到值班室,我久久不能平静,工作已是6个年头的我,虽已不是第一次遇见患者的死亡,但那生命垂危时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更加明确了我的方向,作为一名医生,要扎实练好基本功,时刻铭记“笃学、慎思、严谨、博爱”的人生格言,更加勤奋、努力的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

2011年,在市人民医院“纪念百年护士节、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和谐医护”演讲比赛中,重症监护室这样承诺:

听说,有一个地方叫“阴阳界”/那里的生命已被死神的魔爪紧紧抓住/听说,有一个地方叫“生死线”/那里的生命正急速地滑向地狱的深渊/给危重患者打造一个“生命之岛”/让死神绕道而神/哦,兄弟,我们就这样来了/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啊,姐妹,我们就这样来了/带着60年薪火相传的诺言/把患者交给我们,请您放心!

这是对生命的承诺!也是世间最重的诺言。

对此,多年来奔波在急救一线的市人民医院120救护车队的老司机刘贤普体会:“高科技是厉害,GPS能标出哪里是大路、哪里是小路,可它标不出哪里堵了车、哪里冲了路,哪条道上老百姓夏天常晒粮,哪个岔路口的桥头易出事故,这还是得靠心。时间长了,就成了职业习惯,不管是班上还是班下,无论走到哪里,先看看有个什么记号。”一句大实话,道出了“心”对“心”的责任。

院长陈希平这样认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一个好医生的标准,不仅是医术有多高,更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医者,性命相托!医生面对的是患者的整个生命,而不是生命中的一段,必须对生命的整体负责,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有此为证:2011年,市人民医院全年急救出车1.4万次、行程90万公里,抢救急、危、重病人2348例,抢救成功率达到92.7%……

大医无疆,当然是首先“德”的无疆,可同时也必须是“术”的无疆。特别对地市级“公立医院”来说,由于受“区域性”局限,很难成为“术”的创新中心,但可以成为“术\"最快的应用基地,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里的老百姓在第一时间享受到最新的医疗技术服务。

2010年12月20日,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徐锐向医院党委提交了关于赴德国进修学习的汇报。3个月前,他被医院安排到德国埃森市克虏伯医院神经介入科学习。

克虏伯医院在欧美神经介入领域享有很高声誉,每年完成1000多台的神经介入治疗手术和1000多台脑血管造影手术。

在学习心得中,徐锐特别介绍:克虏伯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Chapot教授是双球囊技术治疗动脉瘤的发明者,此项技术目前国内尚未应用。同时,他采用SILK支架(密网支架)治疗梭形动脉瘤或巨大动脉瘤,疗效显著,此项技术目前国内尚未应用。

为什么他一再盯着“目前国内尚未应用”?

在市人民医院,这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责任”!

在广大患者眼里,徐锐虽然很年轻,但已是一位“名医”——— 博士、硕导,市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曾完成了我市第一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第一例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等神经介入手术,主持着1项省卫生厅青年基金课题、2项省继续教育项目等等。

尽管如此,市人民医院仍坚定不移地让他挤时间出国“充电”,并明确规定,这不是出去“复读”,所学必须是“新功课”。

在徐锐到克虏伯医院的第三周,Chapot教授就让他上台做助手。在这3个月间,徐锐参观、参与了200余台手术。在欧美,对一位30多岁的年轻大夫来说,这非常罕见。

对此,陈希平院长说得很实在:“患者来医院为的是什么?治病、救命!所以,在医术、服务和设施之间,他们首选什么?毫无疑问是医术!作为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日照惟一经卫生部评审的三级综合医院来说,努力让全市人民享受到当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我们责无旁贷!”

在市人民医院,这被明确为“医术攻关三原则”:实用性选题:一切从日照人民最急需的就医需求出发;团队性提升:全力为日照广大百姓打造一流医疗环境;前沿性攻关: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造福日照人民群众。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加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跨省市医疗协作网”,与德国舍讷贝克市签订友好交流协议,与韩国早安医院签订友好交流协议,互派人员研修,共同举办医院管理经验研讨会,荷兰伊萨拉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史迪克先生因结“缘”市人民医院而成为“日照市荣誉市民”,荣获省政府颁发的表彰国外友人的最高奖项“齐鲁友谊奖”……

医学,是经验的科学;医学,还是设备的科学。

多年来,市人民医院全力引进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尤其在设备水准的选择上,始终着眼于国内最新和国际一流的原则,舍得大投入、超前投入,初步构筑起了一流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平台,使医院检测水平跃居省内先进行列,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坚实保障。

2006年-2007年,市人民医院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项目,引进西门子16层螺旋CT、GE1.5T核磁共振、IE33心脏彩超、西门子直线加速器、飞利浦平板DSA、全套系列进口内窥镜系统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设备,使医疗设备水平在短期内跻身同级医院先进行列;

2008年5月,引进OlympusGIF-XQ260主机1台,电子胃镜2条,电子肠镜1条,为国内常规内镜领先水平;

2009年9月,购置了美国GE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和新飞天双板DR。

2011年,建设了现代化的数字化手术室,建设了设置齐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重症监护室,目前正在安装调试美国 GE公司的3.0T核磁共振;

曾几何时,因缺少大型先进医疗设备,许多患者的疑难杂症、危重疾病无法得到明确诊治,只得赴青岛、济南、北京等地大医院进一步确诊。今天,市人民医院所引进的先进医疗设备完全可以与国内外大医院媲美,这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日照百姓。

尤为难得的是,市人民医院在医疗设备的引进和使用上保持着一种非常清醒的头脑,陈希平院长这样总结“区域医院”的设备引进原则:

一是要处理好设备规划与医院整体任务的关系。设备引进必须围绕区域卫生规划、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需要,围绕医疗急需的中长期或短期设备来规划。决定添置或更新设备前,要充分听取学术委员会和使用人员意见,避免浪费。

二是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与设备更新的关系。一流设备≠一流医院!引进一台设备,必须配套打造一个团队。

三是要处理好大型设备检查与控制医疗费用的关系。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占主导地位,因此,要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教育医务人员,加之必要的控制手段,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尽量减少对大型医疗设备的依赖,减轻老百姓的看病负担。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乡下人从偏远小镇来到市区,走进迷宫式的医院大楼,往往摸不着头脑,而这个科室看完了,问题没解决好却又要转到另一个科室继续治疗……这种现象,在市人民医院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在学科整合和细化方面积极探索,专业细化使医院求得快速发展,一个普外科被细化成两腺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肛肠外科、血管外科等几个子科室,在就诊区和病房上也“扎堆”布局。

对此,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希平这样注释:“学科整合和细化专业,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对病人进行系统化、一体化治疗,避免了临床科室‘各自为政’治疗脱节的现象。更主要的是还可以对急、危、险、难症病人实施‘杂交手术’。医院以疾病诊治和患者康复为出发点,借鉴国外医院的先进管理模式,将相关专业进行资源整合。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达到了相关科室资源共享的效果,为医院学科建设探索出了新的、更广阔的发展思路。”

一流设备+高超医术+第一时间,这就是从县级医院起步的日照市人民医院。如今,微创、介入、超声等称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三大主流的先进医疗技术纷纷在市人民医院落地生根,一个又一个的“日照第一例”被创造出来。

有人曾说,医学是血写的人生日记,但这其实是因病魔肆虐和生命的脆弱驱使人类去应对、去改变,归根到底,医学进步的全部目的就是在生与死拔河时,给患者多一份生的希望。在日照市人民医院,“第一例”,就是这样从救死扶伤的实践中走来……

沟通是一种艺术,在“医”与“患”之间,沟通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品德。有效的医患沟通,不是一味的说,或者一味的听,更不是简单的“告知”“交代”或“通知”“签字”,其核心是通过医患之间将心比心的“了解”“理解”,让患者和家人时刻体会到“你在关心我”,这是医学的本来含义,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同时,也是和谐医患关系最重要的基石,是医院最大的品牌!

这是2010年4月9日,陈希平院长在《健康报》一篇报道上的批示,该报道的题目是《医患沟通中有多少“沟而不通”》。在批示中,陈希平明确要求,要全员、全岗对照报道中提出的问题举一反三,并要时刻牢记:“信任,是治疗的前提。沟通,从心开始!要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在市人民医院新建门诊病房楼上,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 新门诊病房楼流程合理,候诊区域独立,电子叫号,能有效缩短患者候诊时间,极大提高了就医效率。

——— 病房分套间、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每间病房设有独立卫生间,以及电视机、储物柜、陪护椅等设施。

——— 每一楼层单为患者及家人设计晒衣架,以往患者在楼梯扶手、病房内拉线晒衣的现象彻底解决。

——— 所有洗手间采用感应水龙头,有效防止了患者及家人洗手后关水龙头的交叉感染问题。

——— 5楼手术室和重症医学科专门为患者家人设有休息区。同时,为危重手术患者的陪护人单设了40平方米、18张床位的夜间休息室……

如果说这些是“沟通”的“硬件”,那么,市人民医院在“软件”方面更是煞费苦心:

——— “预约诊疗”。2011年9月6日,市人民医院“预约诊疗”系统正式启用,这是全市第一个“预约诊疗”平台,患者可以通过3种方式预约:一是拨打114电话预约(8:00-17:00),二是通过登陆市人民医院网站(www.rzph.com)网上预约,三是在市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二楼预约诊疗服务中心现场预约。

作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首选医院,前来市人民医院就医的患者连年攀升,“就医难”“就名医难”一直困扰着医患双方。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老大难”,该院以建设“数字医院”为目标,全力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减少患者候诊就医成本,“预约诊疗”就是其中的一个举措。“从表面看,这是为缩短患者就医的等候时间,提升就医效率,也有利于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但实质上是落实‘公平医疗’理念。”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丁伟认为:“名医是一种稀缺资源,让老百姓就医时有平等选择名医的权利,这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

——— “三级回访”。主要是通过对出院患者或家人的电话回访、登门访问等方式,收集出院患者对医疗技术、服务态度、治疗效果、康复指导、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及时解决患者反映的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承担这一责任的是院外联部。医院明确规定,病人出院7天后,外联部和临床科室必须进行100%的电话回访。2011年,在回访中52位患者提出的疑难问题,通过调查落实在3日内得到回复。同时,根据患者提出的建议,完善落实10项便民措施。

——— “示范病房”。市人民医院自2010年4月起在全院28个病区开展“优质示范病房”工程。为提高护理质量,医院引入了“患者和社会评价”机制,将分级护理的内容、服务流程公示在医院墙面,将患者每日所用药物及其基本作用标注后挂于患者床头,便于患者查看,自觉接受患者和社会监督评价;根据患者病情悬挂温馨提示卡,各科室内配备微波炉、检验标本存放架,自制一次性洗头简易装置,定期为患者送开水到床头,协助患者如厕等。

“在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生看待患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与‘病’的关系,只重视患者对治疗疾病的需求,而忽视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感受和需求。医院建设服务型的医院,就是要以患者为重心,在医疗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使患者在生活上感到温暖,心理上感到舒适,生理上得到康复。”在市人民医院网站“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征文中,一位年轻护士的话,说出了全院医护人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