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20 读报
创新发展 勇当“引擎”
2012-03-20 A7版 聚焦日照两会

本报通讯员 杨斌 王军

2011年以来,日照港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一批临港大项目落地建设,日照港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在综合研判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日照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推进“港口立市”战略,坚持提速发展、领先发展,勇当全市率先创新优质发展的“引擎”,按照“调整结构、创新管理、勇跨三亿、铸造强港”的“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围绕打造现代化国际一流综合大港目标,以开展“创业创新创效年”活动为主线,抢抓“蓝色机遇”,促进港口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资源占用型向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港口战略转型升级,圆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201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52亿吨,同比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实现业务收入120亿元,实现利税7.6亿元。2012年1-2月份,日照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754.5万吨,同比增长13%,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转变管理方式、调整治理结构,创新机制增活力

“十二五”之初,日照港坚定地迈出了由“大”到“强”加速转型的步伐,一方面突出战略引领,资源整合,形成几个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够互动并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板块”,构筑起现代企业“集团军”的框架。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效年”活动,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方式,苦练内功、固本强基,努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优化管控体系,提升集团管理效能。按照集团化运作的要求,遵循“集团适度多元化、二级单位逐步专业化”的思路,进行了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的首次系统性机构调整,优化了机关部室和子分公司设置,初步形成了“港口业务、物流与贸易、建筑与制造和综合服务”四大板块的战略发展架构。明确集团总部职能定位,根据各业务板块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业务布局、资源关联度、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确定对四大业务板块的管控模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集团化管理机制和更加灵活、更加适应现代化集团发展的用人、用工、投资、资产、薪酬等管理新模式。

深化精细管理,提升管理素质。全面开展“创业创新创效年”活动,以争创“省长质量奖”为动力,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对标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夯实基础管理,促进综合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大力实施“一强化三统筹”,强化调度指挥,统筹货源开发、生产组织和生产要素,开展现场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加强成本控制。2011年,集团获得首届“市长质量奖”,股份二公司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质量奖”。

强化党建和文明创建工作,增强发展动力。按照“围绕中心、强化核心、凝聚人心”和“提高能力、激发活力、增添动力”的总思路和目标,深入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积极开展“四强四优”活动,深化拓展“党群双向直通”机制,大力推广党建工作“目标管理样板”,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集团党委第三次被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集团公司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转变营销方式、调整货种结构,增创发展新优势

日照港顺应国家原油、煤炭运输产业布局调整和腹地产业结构升级、物流运输集装箱化加快发展的大势,按照“全力巩固干散货、奋力突破液散货、着力开发件杂货、努力争取适箱货”的思路,不断优化、调整港口货种结构,增强港口核心竞争优势。立足行业客户资源整合,创新营销方式,实行分货类营销和大客户营销策略,大大增强了市场营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赴四川成都、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召开矿石、煤炭、油品、镍矿客户座谈会,进一步拉近了与客商的距离,新增客户185家,形成了拥有近1000家客户的固定客户群,巩固和扩大了货源市场。

奋力突破液散货,打造以原油运输为核心的石化运输体系。把发展原油运输作为港口生产、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加快推进大型原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生产能力。2011年,我国管径最大、输量最多、技术最先进的日照至仪征原油管道在日照港一次投产成功,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通过初步验收。另一方面,依托已建成的30万吨级、1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罐区,加强生产组织和市场运营,探索系统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新经验,实现了吞吐量的快速增长,2011年油品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日照港第六个过千万吨的支柱货种。

全力巩固干散货,深入推进挖潜增效和效率提升。大力实施铁矿石、镍矿“精品工程”和煤炭零杂质零投诉零损耗“三零工程”,不断优化作业流程,强化精细管理,狠抓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2011年全年共刷新各类生产纪录153项,完成铁矿石接卸1.2亿吨,牢牢占据全国进口第一港的地位,煤炭、粮食、木片和铝矾土等货种也持续保持高位增长。

努力争取适箱货,积极培育集装箱运输体系。按照“守住鲁南、盯紧苏北、进军中原”的工作思路,加大散改集力度,努力增线加班,争取跨境运输,积极为船务公司实现“重去重回”,降低“门到门”的物流成本。2011年共新开通“日照-广州”等6条内外贸航线,并通过海运直通,实现了腹地外贸箱源的“接转全球、全球接转”,内贸箱源的“全国联通”新组建了客箱码头公司经营集装箱运输业务,形成“双腿走路、加速发展”的发展格局,2011年,集装箱全年完成140万TEU,同比增长32.1%。

着力开发件杂货,构筑专业高效的件杂货运输体系。日照港依托业已成熟的件杂货接卸工艺,致力于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检疫通关速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继续巩固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口岸地位,创造了木材装卸昼夜作业量、单船作业效率全国第一的佳绩。依托国际一流的自动化装卸系统、世界先进的氧化铝、木薯干密闭式卸船设备,专业焦炭筛分装船工艺,积极开展化肥、大豆、水泥件货作业,进一步强化了日照港高效专业的件杂货运输品牌。

转变合作方式、调整资本结构,增强持续发展力

日照港坚持把扩大合作作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把高效“运营”港口优质资产作为推动企业加速发展的着力点,积极争引外部优势资源。

精选合作伙伴,缔结战略联盟。按照“增量、调整、促结构优化”的要求,依托港口优势,着眼港口中长期战略布局、规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缔结联盟。围绕客箱班轮业务,与韩国东方集团组建海通班轮公司经营日照至平泽国际客箱班轮航线,使停航2年的航线恢复通航;围绕煤炭业务,积极开展了与华润电力、山东能源、晋豫鲁铁路通道公司合作洽谈,为提升港口煤炭物流链系统效能、推进国家煤炭应急储备中心规划选点创造条件;围绕铁矿石业务和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进了与山东钢铁、山东省国投、山东高速等的合作,并与香港晋瑞国际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油品液化运输,积极推进了与中石化、中石油关于原油运输的合作,深度融入国家石化能源运输板块。

拓展产融结合,实行“双轮驱动”。日照港坚持“产融结合、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突出超前研判、精心策划。一方面,积极推进上市融资。2011年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4.4亿元;同时,按照推进主业整体上市、改善股权结构、提升上市盈利能力的要求,逐步实施集团公司装卸主业及相关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工作,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业务规模,定向增发方案已获证监会审核通过。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11年度上交所董事会奖提名奖,成为港口板块唯一获奖单位。另一方面,加大金融市场融资力度。正确把握国家调节资本市场融资结构、调整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的宏观导向,将港口发展优势与金融市场有机结合,积极利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顺利发行集团公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18亿元,成功发行5亿元公司债,不仅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而且有效改善了融资结构,提升了集团资信水平,为港口发展做好了资金储备。

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合作层次。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利用国际港口资源,推进与国际知名港口和物流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与新加坡裕廊港合资成立了日照港裕廊码头有限公司,吸引外资 3.5亿元,开启了引进国际港口战略资源、提升散货装卸运营管理水平的先河。

转变服务方式、调整码头结构,提升现代化等级

2011年以来,日照港有效整合、改造、统筹使用岸线、陆域等宝贵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使用效率,同时,不断提升软硬两种服务水平,打造数字化港口,提高服务附加值,实现文明服务、延伸服务、超值服务。

调整码头结构,优化港口布局。一方面,按照客户需求、货种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调整现有码头能力结构和功能布局,统筹泊位利用,积极实施“散退箱进”,为发展集装箱运输筑牢“硬件支撑”。另一方面,做好与腹地重大产业项目的衔接与配套,新建一批通用泊位,石臼港区西区二期、岚山港区中区10万吨级油码头等8个泊位顺利通过开放验收,逐步做到专业泊位、通用泊位、大中小泊位分工明确、布局合理。

完善综合功能,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日照港努力抢抓我省“围绕港口抓交通”的战略机遇,盯紧跟进、主动服务新荷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日照至江苏仪征、日照至山东东明、日照至河南濮阳原油输送管线、晋豫鲁铁路通道、山东精品钢基地“四线一基地”等国家重要生产力布局项目加速向我市、向港口集聚,石臼港区疏港高速公路、岚山港区疏港路相继竣工通车,港口集疏运环境进一步优化,港口服务和辐射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强与腹地工业、货代、经销商等的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和与海关、商检、银行、保险等部门的横向合作,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开通日照-韩国陆海联运通道,加强B型保税物流中心运营管理,铁路货运大客户货运中心经铁道部批准正式运营,加快港口物流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增强了港口国际中转配送、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功能。

加强科技创新,打造“数字港口”。着力实施“科技兴港”战略,加快推进港口EDI建设,不断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为广大客户提供智能化服务。同时,转变生产方式,运用现代生产管理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提升港口核心竞争优势和综合服务水平。2011年以来,先后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以科技为纽带,加强与高端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集团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转变互动方式、对接港城发展,推进港城一体化

城以港立、港以城兴。作为国有企业和具有带动辐射功能的城市核心战略资源,日照港在加快自身转调,实现优质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主动将港口的转方式、调结构融入到城市“转、调”大局中,深化港城发展战略对接,服务城市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形成了港城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发挥港口运载优势、培植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日照港依托港口优势,着眼城市及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港口对临港经济的带动、整合、集聚能力。积极融入市域、县域经济,共同规划、联手开发,合力引进符合转方式、调结构总体产业规划要求,产业链条长,拉动经济发展能力强,对城市财税、就业、经济结构提升优化贡献大的港口项目、运输设施、物流项目和高端产业项目,推动冶金、石油化工、粮油加工、木制品加工、浆纸、能源、造船等临港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以木材、石化、粮食、汽车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业基地。

努力延伸港口产业链,提升港口价值链。不断加强价值链、物流链、信息链、交易链和组织链的管理,依托B型保税物流中心,推动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商贸型、增值型物流快速发展,构建以港口物流为中心的产业链;依托鲁南航贸中心,加快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覆盖广、高时效的数据交换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港口信息互联共享和港口业务的协调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电子口岸信息系统服务功能。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有影响力的产业、交易、信息、金融市场逐步形成,港口及城市的价值空间不断扩大,我市作为辐射全国的大宗货物配置中心、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的地位逐步确立。

给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日照港积极发挥节点效应,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加快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绿色环保的新货种,在实现港口主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支持对城市经济特别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物流业和金融、保险、饮食、商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港口关联产业逐渐形成完备体系,港口产业层次逐步提高。

提高税收就业影响,与城市经济“同脉搏动”。日照港致力于培育优质资产、推动经济增长、创造社会就业。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和腹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港湾建设、物流贸易、餐饮、茶业、纯净水、物业等综合服务产业依托港口主业,迅猛发展成为本地区各行业的排头兵、领头羊,有效地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税费贡献和经济带动能力。最近5年,向国家省市交纳各项税金及附加24.2亿元,上缴港口建设费39.5亿元,对日照市经济社会的贡献总额近百亿元,累计为国家培育关税700多亿元,带动上下游企业为国家创造了数十倍于港口税费的各类税收。5年间,集团总资产年均增长18%,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长17.9%,与全市GDP、财政收入增长速率趋同,反映出港城共兴共荣的良好趋势。

如今,我市已经形成了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浆纸一体化、石油储运化工等绵延二十几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临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正扶摇直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全市产业体系带有明显的临港特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临港产业同步发展,实现了由过去单一原材料出口向工业制品出口的华丽转身,助推城市产业结构加速优化,转方式调结构迈出了坚实步伐。

巨龙入港(徐海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