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4-03 读报
“苗圃”上长出来的小康村
2013-04-03 A2版 本市新闻·广告
本报记者 许静 通讯员 王西辉

100株捆成一扎,9万株小龙柏在平板运输车上码成了一座小山。

3月30日清晨,在几位邻居的帮助下,东港区南湖镇大宅科村路奎荣夫妇俩边将苗木装车,边计算收入:“今天这车卖了一万八,明天发浙江的苗子也能换个一万多。”

在他们身后,一字排开的5个育苗大棚内,100万株小龙柏郁郁葱葱;连片15亩的苗圃里,栽满百日红、樱花、黄杨等苗木。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有工程就要有绿化,有绿化就得用苗木。”2003年,路奎荣看准了“商机”,和其他7户转行吃起“苗圃饭”。

路奎荣一家流转了村里外出打工家庭的10亩土地,加上自己的8亩,建起了小有规模的苗圃。平时浇水、施肥的活儿自家人就能张罗,扦插、起苗的时候,或者找四邻八舍来搭把手,或者临时雇工。

刚开始,路奎荣也为销路犯过愁。在区有关部门和镇村的支持下,他和其他 7户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和品牌化推介努力,逐渐有了固定客源。

“这里的苗子壮实,而且帮我们想得周到。每次起苗后都用大棚布盖好,定时喷水保湿,成活率特别高。我们1000亩地都用这里的小苗儿。”正在收购苗木的威海客商赵先生就是大宅科村的“回头客”。

路奎荣鼓捣苗圃富了,年收入达30万元,村民们也从他这里看到了致富的门路。

2003年,8户;2008年,50户;到2010年,全村已有超过80%的户都种上了苗圃。2011年,苗木迎来“黄金时代”,1740口人的村庄当年收入过亿元,人均收入5万余元。

从小龙柏起家,并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如今,大宅科村2200亩土地全部栽种经济苗木,发展到龙柏、樱花、北海道黄杨、侧柏、黑松、红豆杉、红叶石楠等20多个品种,实现了苗圃100%覆盖。

在大宅科村的辐射带动下,全镇围绕产业抓特色,目前已有30多个村种植苗木,面积9000余亩,种植户超过3000户,年产值超过3亿元,南湖镇也成为“江北第一苗木培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