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9-04 读报
“莒县好人”品牌的时代解读
2013-09-04 B2版 区域·莒县
本报通讯员 张建锋 辛有东

时光回溯到2009年4月3日上午9时。在济宁电视台演播大厅,中央文明办当年度第二场“道德的力量——— 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拉开帷幕。全国道德模范王乐义、许振超,全省部分道德模范代表及 58位“中国好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舞台,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明星。

在这58位“中国好人”当中,莒县以8个席位的绝对优势成为全省入选人数最多的县。

如今,这个“金牌好人”群体在莒县已增加至13人。

仅去年以来,莒县就有辛兴芬、孙元玉、赵连翠、张春秀、邵明强、王纪伟、许传东、陈文东以及城建监察大队3人群体等11人先后入选“山东好人”,其中,许传东入选“山东好人”每周之星,邵明强被推选为“中国好人”。

一个身有残疾的“破烂王”,面对天上掉下的“万元馅饼”,毫不犹豫地交还失主,引发一座城市对新型城市精神的深层思考———

他,是如此的贫困:每个月攒不下200元钱,还欠了两万元外债;他,是如此的困难:上有60多岁体弱多病的母亲,下有年仅7岁上小学的女儿;他,是如此的不幸:6岁时因发高烧无钱治病而导致左腿残废。

可就是他,一个39岁的莒县汉子,在面对收废品收来的一万元钱,一笔对他来说不啻于天文数字的现金时,却不为所动,主动归还失主。2009年5月4日,以收废品为生的莒县残疾人葛安平在潍坊市高新区清池街道丁家村收废品,回到家后发现收来的一个废鞋盒里装有一万元现金。葛安平迅速到高新公安分局北海路派出所求助。在民警的帮助下,当天下午他把钱交给了失主丁寿军。

“穷要穷得有志气。”葛安平说。

潍坊人被感动了,他们记住了这么一个平凡的名字:葛安平。虽然他只是因为“如果我花了这些钱,会一辈子不踏实”而把万元现金归还失主,只是出于一个老百姓最本真最朴素最善良的情感而做出的一件不平凡的义举。

潍坊人为有这样一个“破烂王”而骄傲,同时也引发了这座“国际风筝之都”对新型城市精神的深层思考。

看似偶然,其实必然。一个19岁的莒县小伙就曾让一座城市为之动容。

2007年7月14日,青岛被一个来自莒县的年轻人感动了。下午,青岛栈桥浴场,狂风骤起,一对游客被巨浪卷入大海。在岸边摆摊的孙靖杰连鞋都没脱,纵身跳入海中救人,一次次被淹没,又一次次露出水面……他在巨浪中“两进两出”,把落水游客先后救上岸。

面对岛城20多家媒体的采访,孙靖杰说:“那时谁也不会想那么多,救人要紧。”

后来,就是这个小伙,被评为全省十大见义勇为模范。

从“大连第一把扫帚”到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金牌农民工”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在大连的大街上,莒县人孙续良不过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环卫工人。人们对他们总是匆匆一瞥,匆匆而过。他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那双手:有点变形的手掌,指甲缝里、指纹间尽是黑色的泥土。他说,这是一辈子都洗不掉的。

他是第四届大连市“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被誉为“大连市第一把扫帚”。

从2002年开始,孙续良就一直在大连市西岗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北京所当环卫工人。孙续良的妻子也是个环卫工人。每年除夕,家家户户就开始放鞭炮,夫妻俩也开始去扫街上的鞭炮碎纸。孙续良对妻子说:“能让大家过好年,每天都能看到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咱们过不过年就不重要了。”连续11年,夫妻俩都是在大街上过的年。

如果说孙续良让莒县人为之骄傲的话,那么拥有“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光环的王立军更是这个“金牌”群体的杰出代表。

1994年8月,王立军从山东应招到天津渤海石油公司,成为一名消防队员。他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术。被任命为副队长后,带领队员加强训练,在全市企业消防队业务比武中多次名列前茅。7年中他和队员出火警268次,在火灾扑救中每次都以“出警快、扑救及时、损失小”而凯旋。在现场他面对火海敢冲敢闯,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和国家财产。他经常组织队员学习“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教材,并在节假日走上街头,宣传消防安全知识,积极开展助残助民活动。

王立军成为渤海公司进城务工青年的标兵。

在城市,在故土,“文明、勤劳、诚信”是走向成功的力量之源——— 这是莒县“金牌农民工”群体代表共同的体会。

培树农民工典型群体,为莒县劳务输出打造了一张可信、可亲、可敬的“名片”形成了“莒县农民工”的品牌效应。

用生命助学的“大爱义工”,成为“莒县好人集群现象”的又一时代注解,这一现象逐步升华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区域精神”———

8月8日,小店镇尉家垛庄村在临沂务工青年尉守刚到达甘肃省天水市救助贫困学生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倒在了助学路上。

“助学英雄”尉守刚感人事迹的涌现,成为“莒县好人集群现象”的又一时代注解。

做好事不图回报,是“莒县好人”的鲜明特征。

去年清明节期间,一辆汽车在日东高速65公里处,突然失控翻滚到路边。就在车上6名乘客生命危在旦夕之时,一群莒县好心人将6名乘客从变形的车体中救出并送往医院救治,随后悄然离去。

4月5日,临沂平邑县的李女士开车载着丈夫、孩子、父母以及小外甥一家六口,准备去连云港旅游。下午4点多,汽车行驶到日东高速65公里处时,李女士稍稍加快了车速,想超过前面的那辆车。不料,汽车突然失控,在路上打了几个滚,翻到了公路旁边的斜坡上。

“赶快下车,你们的车子很危险!”附近村庄的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跟一个中年男子正好经过这里,赶紧跑过来帮忙打开后车门,把李女士的家人抬出车。

正在这时,两辆小汽车停在了路边,立即把李女士的外甥和母亲抬上汽车,送到了附近的乡镇医院。

“你们的车毁了,钱包之类的东西可能都没带吧?拿去应应急吧!”送李女士家人来镇医院的两辆车上走下三人安慰了一下李女士及家人后,又掏出1600元钱塞给李女士。

好心人的举动,让李女士顿时热泪盈眶。但当她向三位好心人询问姓名和电话号码,以便日后感谢恩人还钱时,三人却婉言拒绝了,只是告诉她,无论是谁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帮忙的。

2011年12月,莒县捧回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称号,这是一张城市的“金名片”。

荣誉背后所展现的,是文明底蕴的厚重与升华,是一种具有新时代鲜明特色的“区域精神”。

为进一步聚力打造“大义莒县”品牌,莒县从去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今年又从“签好一张状、建好一张榜、上好一堂课”入手,切实把“四德”工程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文化树县”战略是莒县近年来始终高举的“精彩之笔”。充分彰显莒文化人文精神,并通过科学引导,不断建立完善塑造这种精神的长效机制,使之逐渐升华为一种古今交融的精神源泉和创新力量。

在莒文化深厚的底蕴下,这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莒县人的一种外在体现,出现了道德模范多、英雄群体多、受各级表彰多的“三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