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0-18 读报
芦家河社区:
2013-10-18 B3版 本市新闻·广告
本报记者 刘江雪

莒县桑园镇芦家河社区后上庄村村民林清凤此次养老保险审证盖章十分顺利:“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就在家门口,不但有镇上的工作人员,还有俺村和邻村的村干部,有啥不懂一问他们就明白了。”以往需往返30公里路程到镇上盖章,现在只需步行10分钟便可到所在社区服务中心办理。

这一变化,源于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大胆创新。芦家河社区现辖9个村,2296户、6440口人,自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试点社区以来,怎样围绕管理与服务这一核心,完善社区自身建设,为群众带来真实惠成为社区每一位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命题。

2009年,按照“一厅十室两栏一园”的高标准,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落成于芦家河社区,该社区负责人潘为亭喜忧参半:“服务中心要建好,更要用好,怎样最大程度利用起来,这点至关重要。”

为此,该社区搭建起了“一厅、两委、三办”的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组织架构,实行社区机关工作人员派驻值班、社区警务人员定点坐班及社区各村主职干部轮流值班相结合的办法,并将镇级层面的服务职能进行梳理。如今,在芦家河社区,25项需经社区预审把关事项和83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延伸到便民服务中心。

“实现由行政村向自然村过渡、最终实现村庄合并、社区自治,并非建楼房、拉框架这么简单,重点在于村务管理模式和村民生活方式的创新和改变。”朝着这一目标,潘为亭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探索实行了“社区预审、事前下访、事后下访”为主要内容的“一审两访”社务自治决策机制,将土地调整、“四荒”承包、大宗集体资产处置、工程项目建设等重大社务的决策权上提到社区。

为了实现社区网格化精细管理,该社区创新建立党群联组制度,以居住区域为单元,以30—50户为标准,共设立47个党群联组。联组长均由村“两委”成员、党员、预备党员等优秀人才担任,通过配套完善社情民意处置、机关干部1+1包联、困难群众帮扶和联组长述评四项机制,实现了社区对农村社会阶层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分类管理。如今,这一管理信息已经全部导入微机化管理系统,全面建立了社区家庭档案,为合村后社区直管联组夯实了基础。

现在,芦家河社区的合村工作即将全面完成,社区自治组织也按照程序即将进行选举。“在此基础上,适时推进社区土地股份制改造,加快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统筹社区各项公共服务资源,聚力打造社区并居‘洼地’,‘城里人’的生活模式很快就会在这里实现。”潘为亭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