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2-10 读报
戴继超:灵魂大雕铸
2013-12-10 B1版 要闻

本报特派记者 南 方

□ 戴继超简历

戴继超,1932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1948年到1950年在淄博中学学习。1951年山东省团校结业后分配到共青团安丘县委工作。1952年在潍县中学、昌潍医士学校担任团总支书记。1953年调干学习,先后毕业于山东政治学校、山东省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56年来日照县从事教学工作,陆续在日照二中(三庄)、日照五中(涛雒)、日照三中(巨峰)、日照一中,教过历史、外语和语文。1979年被评为山东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曾任山东省日照市语言学会理事长。参加编写的教学用书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选》《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新编》《中学语文比较训练》。1993年3月退休。

许多年之后,一切复归温暖的寂然。面对人生的第一级台阶,永远都是一双澄澈的眸子的南方,将会回想起,戴继超老师背着空空的双手,高高地立在小镇中学的土台子上,朗声讽诵伏契克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为欢乐而奋斗。在我的坟茔上放着悲哀的安琪尔是不公正的。”

“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但是你们可要警惕啊!”

是的,这是最后的话语了。整个教室都沉浸在深深的肃穆里,只有窗外的风声,在洁白的墙壁和墨色的黑板上回响的朗诵声和呼吸着的空气的声音。

而后,安然坐于台下的五十六颗渴望长大渴望到达理想彼岸的心,便永远记住了——— 这个革命的殉道者,这位捷克斯洛伐克反法西斯战士尤利乌斯·伏契克,这部在囹圄里写成却影响了几代人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也永远懂得了——— 活着,就应该全心全意地去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

那个生命中最后的声音,凝固了一个多么巨大的瞬间!

那永远不死的千古绝唱啊!





戴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

“关于语文学习,我希望大家课余做三件事:练字、读报、写日记。”他讲话时喜欢倒背双手,仰望着并不太美观的天棚,语气紧凑而舒缓。教案、教科书就放在讲台的一角,半天也不见他翻一下。

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都念高三了,哪里还有兴致去练字,写日记,读报纸呢!可是,奇怪的不是同学们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而是大家居然一律听了老师的话。

那时的高中生,其实并没有像样地读过初中,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有的一篇作文中竟出现57个错别字。老师反复强调说,学习语文的基本任务就是“读书,识字,写文章”,为了引导学生读书认字,他每次上课,都要让学生听写前篇课文中的100个常用词,每次都要批改,写不对,再听写,直到全部写对为止。于是同学们都自然而然养成了读书识字的习惯,往后的作文逐渐做到全班平均只错两个字,有十几个同学能够一字不错。听写也就逐渐不需要了。他把这看似小儿科的听写,叫做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那时候,课外读物极端缺乏,戴老师便自刻自印阅读材料,还自费订报纸,贴在墙上,供大家阅读。日记是一定要写的,每星期都要检查,同学们当然不敢潦草偷懒。至今老师还珍藏着当年高华松、胡佃亮、刘贤琪等数十位同学整整齐齐的日记本。在高考考场上,监考老师惊叹,来自日照三中的考生,大都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字体也惊人的一致。

那时候,同学们初中都没学过古文,但高考是要考的,老师便重点给补习文言文,一字一句地讲解,一遍一遍地领读。他要求到毕业时,每个同学要能背诵30篇古文。结果是,高考占27分的文言题,大都能得20分以上。

谁也不会忘记,经过十年的风吹雨打,教育园地一片荒芜。同学们知识缺漏甚多,数理化几乎一窍不通。扬长避短,作为权宜之计,学校决定从所谓重点班里分出一个文科班。让戴老师来担任班主任。分班是以数学考试成绩为准,不及格的到文科班,全班27人,数学平均36分,最低的是2分。这个2分的同学,现在是某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院长,那个数学及格的同学,也仅只得了64分,按规定应该分到理科班,但他自愿学习文科,后来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年头到年尾,从天明到天黑,我们的老师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他的学生们。天道酬勤。当年有七位同学金榜题名。请不要小看这微不足道的数字,这可是零的突破啊,占了当年全县文科录取数的一半!于是,四面八方的学生慕名而来,文科班也越办越好,到1983年戴老师离开三中时,这个班已有130多名学生顺利升学——— 这个数字仍占全县文科录取数的一半!文理分科,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如果没有文科班,农村许多优秀的孩子,就难以踏进大学的门槛。

这些同学,在高校大都品学兼优。其中有15人又考取了研究生。16人担任了学生会主席、班长、团支部书记。现在,他们有的成了各级党政领导,有的是大学教授、中学校长,有的是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成了知名作家、艺术家……满园桃李,遍地芬芳。是学习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命运。

于是,我们——— 一群从很远很远的小村走来,从很长很长的小路走来的孩子,跟着我们的老师,沐浴雨露春风,涉猎名篇佳作,神游美丽祖国、世界遗产,淋漓秦律楚歌、酽酽古风……语文课,一门多么有魅力的课程啊!这群渴望长大,渴望从小路走上大路,渴望在天空飞翔的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渴盼已久的甘泉———戴老师。他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无所不讲其趣!在莘莘学子们的瞳仁里,茵茵绿洲,馥郁馨香,多么沁人心脾啊!

高三的紧张与沉重,便在一种愉快昂奋的旋律中消匿了。





谁也忘不了老师讲课时,声音那份洪亮,语调那份抑扬顿挫;忘不了老师板书时那份工工整整,那份精致认真。然而,大家更忘不了老师上课时,广征博引、精彩出神的即兴发挥,那些甚至影响了大家一生的只言片语啊!

“知识是永远教不完的。教师的任务是要通过教书来育人,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必须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不仅要学为人师,更要行为师范,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 新教师座谈会上,他的话语重心长。

是的。最重要的,也许不仅是教师的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或许,只有人格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请听———

作家邓撰相在他的《牛·阳光·灿然的金秋》一文中写道:“戴继超老师曾是我的同事,每看到他,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田野里那默默耕耘的老黄牛。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风霜雨雪,牛,总是忍辱负重,不遗余力地拖着犁,拉着车,跋涉着,跋涉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的身后,在他洒下汗水的土地上,周而复始地出现着绿色的原野和灿然的金秋。”

剧作家李应该曾多次对采访的记者说:“是戴老师一句话,把我引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69年深秋的一个早上,下着小雨,教室里就坐着我一个人在看小说,每读到优美的句子和段落,习惯记在小本子上。戴老师来上课了,看了看空荡荡的教室,看了看我那简陋的小本,长长叹口气,说了一句话:文学的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来,你好好地努力吧。说完这句话,转身就走了”。多年以后,当李应该出版了多部戏剧和小说,当他接连获得国家“文华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戏曲片飞天奖”“中国戏曲文学奖金奖”“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田汉戏剧奖”的时候,他让他九岁的女儿小霓写了个条幅,并亲手挂在老师的书房里,上面写着“师恩深似海”五个端庄的隶字。

在青岛学习的朱世良来信说:“老师,你是我最为佩服的人,你的言谈举止,你的学识,你的为人……你不愧为学生的师表,虽然你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学到。不知道别人对你是什么看法,在我所认识的同学中,百分之百的都赞成我的意见。”

在北京学习的成文荣来信说:“老师,和你相处了两年,我非常崇拜你,你的高尚人格和情操让我敬仰,尽管你身体不太好,然而你对工作始终那么认真,精心来培育我们,这怎么能不让我们这些弟子感动呢?”

在南京学习的董朝华来信说:“老师,你的为人,你的知识的渊博,你的治学的严谨,无不震撼着你的学生的心灵……你对人民的贡献,人们是会永远铭记的……老师,你现在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天涯,栋梁之才到处都是。老师,你是最幸福的人。”

有口皆碑,异口同声。这发自肺腑的话语是对我们老师最高的褒奖!

对戴老师培育桃李所付出的巨大辛劳,党和政府也给予很高的评价。1979年,他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0年,又被评为日照市优秀知识分子。

在一次表彰大会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那浑厚的声音响彻全场:“戴继超同志,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树立了牢固的事业心,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把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了崇高的教育事业。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一直坚持自学,长期自费订阅30多种报纸杂志,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尽管身患多种疾病,始终坚持边工作,边学习,教什么,就学什么;不会就学,学必学会。他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教学中去,教学质量一直很高,他是我们自学成才的好榜样……”

那如潮的掌声,那翻腾的心绪,拥着一颗燃烧的魂魄,流出会议大厅,在灿烂的日照大地上闪烁着,闪烁着——— 一群腾空的飞鸟,星星般写满了日照的天空!

是的,这样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作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戴老师出生于齐鲁文化名城———淄川盘阳。1950年,他以总平均96.6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淄博中学。由于经济困难,难以继续升学,他便被当时的淄博团地工委选送到山东省团校培训。结业后,被分配到安丘团县委,负责少儿工作。1953年,他从昌潍医士学校,作为调干生在山东政治学校、山东省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历史。这期间,他的全部功课成绩都是五分,并且还担任着班里的团支书。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当时,他可以留在济南,可以回原籍,也可以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但是,他却志愿来到沂蒙山区,由当时的临沂专署分配到日照县三庄中学。三庄离县城七十多里,地处甲子山、马亓山、五莲山之间,条件艰苦。但他却安之若素,兴致盎然,不知疲倦地投入了紧张地工作。由于人手短缺,他教历史,教音乐,教体育,还担任着班主任、教研组长和团支书。

20世纪60年代初,有整整三年的时间,生活极端困难,戴老师枵腹从公,每周十六节课,要教语文和外语两门课程。星期天,还要辅导附近学校的外语教师进修。就在这极为艰难的三年中,他利用业余时间,以门门优秀的成绩,学完了山东师院中文函授本科的全部课程。

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劳作,清贫的生活,坎坷的境遇,使他过早地衰老了,各种慢性病日益加重。有一年,他接连两次晕倒,半身发麻,行动困难。医生和学校领导让他立即休息治疗,他只好屈从。半年后,就又重新披挂上阵,连送两届毕业班。同时还参加编写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选》《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新编》《中学作文比较训练》等一本本教学用书。

一个生命饱满的灵魂,蕴含着多么大的能量!

“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已是硕果累累,德高望重,何不激流勇退,颐养天年?”他的学生们和退下来的老同事,都这样劝说。可是戴老师信奉的仍然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段名言: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之于我们只有一次。他应该这样度过: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临死的时候,他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这是他们那一代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这是他们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孩子们唱着一首好亲切好亲切的歌,走过了城市的大街。已经不是孩子了的南方,想起了这片奉献的热土,想起了那般忠诚的心,心便山一样沉重!

长大的不管长到多大

走远的无论走得多远

都永远不会忘记啊

那个美的灵魂

那颗圣洁的心

那座雕铸着共和国

欢乐未来的丰碑

那是我们民族

殷切的期待和追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