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14 读报
新观点
2014-03-14 B2版 论苑

城镇化不要把文化抛在外面

全国政协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文化、教育、就业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其中,冯骥才委员表示:我觉得城镇化不要把文化抛在外面,而要作为城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目标。

古城、古建筑等,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它集历史、文物、艺术、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集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每一个能够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然而,一些地方重经济、轻文化。比如,多地省市文保单位让位房产开发,古建筑被经济利益所裹挟。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城市建设和开发,不惜对古建筑和文化遗址进行毁灭性地拆除。

一些地方热衷于毁古迹、造新城,源于当今社会物欲观念甚嚣尘上,更源于文化价值的沉沦。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人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减弱。精神的物质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反过来影响了历史文化本身。由此表现出来的泛物质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严重削弱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值得当今社会反思。

——— 《光明日报》3.12



雾霾治理需绿色金融支持

林伯强撰文指出,雾霾治理需绿色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应该主动识别环境治理中的风险和机会,通过设计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提供融资平台和相应的金融工具。

第一,治理雾霾需要行政的强制性,也需要尽可能有市场化手段,最小化治理雾霾成本。在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应进一步规范排放权交易的法律监管体系,推动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带动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

第二,金融机构应通过法律规范,确定银行或其他贷款人在向环境治理项目提供融资时,要求其对与项目有关的环境、社会问题进行审慎性的审查,保证对未来发生的有关环境污染、社会事件等相关不良影响承担一定连带偿付责任。应该确立环保部门在环境政策领域的权威,统一规划、制定相关行业的技术准入、排污水平等环保标准,为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提供客观、权威的参照。

第三,由于治理雾霾涉及外部性,因此雾霾治理项目商业风险比较大。在环境治理保险领域,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广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险,实现强制责任险为主、自愿责任险为辅的环境保险体系。目前国内对于环境责任险尚无相关的法律规定,除了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确定环境责任险的法律地位外,还应该逐步建立相关的配套措施。

——— 《国际金融报》3.11



股市须向制度改革要红利

刘杉撰文指出,股市具有财富再分配功能。但中国股市的这一功能是倾斜以至失衡的。中国股票市场建立初衷,就是为了“筹资”。因而在定位上强调的是融资功能。从服务国企脱困,到帮助银行充实资本金,从为中小企业筹资,到为文化企业改制做贡献,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因为要确保“圈钱”,就自然放松监管,对信息披露监管不严,对造假公司和机构处理不重,对退市安排出手不狠,对投资者保护不利……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二级市场没有投资价值。投资者“打新”与“炒新”,既是取巧,也是无奈。由此看来,每一次IPO改革,看似轰轰烈烈,其实质不过是既定制度框架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解IPO乱局以及股市种种痼疾的根本,在于重塑股市制度定位,使之由“圈钱市”,转向投资与融资并重平衡的公平交易平台;由行政主导的财富分配“大蛋糕”,转向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所在。

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转变,就必须以政府工作报告所要求的“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为契机,政企分离,监管与审批分离,解决监管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破除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旋转门”,让证监部门成为单纯的“好警察”。

果能如此,股市幸甚!再看IPO乱象,一切都是浮云。

——— 《经济参考报》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