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5-21 读报
听日照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2015-05-21 A3版 日照港

  今年以来,日照港集团开展了“忠诚、担当、认真、包容”主题教育活动。活动期间,先后开展了巡回报告、微创意征集、主题征文、“四种精神”代言等活动,广大员工心灵上产生了共鸣,精神上受到了震撼,思想上受到了教育。
  在“四种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典型巡回报告会上,来自港口不同岗位的10名先进典型深情讲述了他(她)们自己的故事。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彰显着几代日照港人的品格,映射着阳光文化的精神,他(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智慧和汗水演绎着日照港人持续创业的传奇。
  让我们一起,用心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新疆日照港物流园区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汲生军——使命责任铭于心 甘洒汗水写春秋
  “做日照市援疆工作的开路先锋,服务麦盖提县经济发展”。这是日照港集团给我们援疆工作的要求,更是我们全体援疆员工心中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2011年5月,我带队奔赴新疆麦盖提县,具体负责实施日照港在疆的对口援建项目。从此,开启了四年的援疆征程。
  回想四年前,初到麦盖提,新鲜感刚过,创业的艰苦便接踵而来。我们援建的第一个项目是城西工业园道路及配套工程,它位于叶尔羌河西岸,放眼远眺,一望无际的芦苇和盐碱荒滩,气候炎热干燥,蚊虫成群肆虐,沙尘遮天蔽日。建设初期,正值盛夏,室外气温高达40多度,我们每天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芦苇丛里。一天下来,全身上下都是蚊虫叮咬的大疙瘩和芦苇叶的划痕,在汗水的浸渍下又痒又疼;在当地有一种叫“毒翅虫”的蚊虫,身上凡是被它咬过和爬过的部位,都会溃烂一片;现场沥青铺设温度在120摄氏度,地面热气扑人,一天下来,衣服上面是一层白花花的盐;由于当地饮用水多项指标严重超标,致使多数同事们水土不服,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腹泻、流鼻血等症状;高强度的紫外线把我们的皮肤晒得红肿、蜕皮,脸上、脖子上都出现了类似老人斑的突起黑点。为了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一顶安全帽、一条毛巾、一个水壶”,是我们每天最简单的工作写照。工休时,看着我们在烈日下短粗的影子,想想离家万里,心里充满了那种想哭但哭不出来,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复杂滋味。
  援疆工作不仅是艰苦的,也是危险的。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4年,南疆地区发生多起暴力恐怖事件,更是直接影响着我们项目建设的进度。7月28日上午12点左右,更是有一辆嫌疑车辆到我们园区大门口进行疑似踩点行动,后经县公安局查实,该车辆所登记的信息均为虚假信息,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心有余悸!
  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没有一个人松懈,更没有一个人退缩。在日照市和日照港集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们克服了网络封闭、交通管制3个多月的严峻困难,实现了园区建材项目和红枣加工两个项目的顺利投产。
  身在环境恶劣的异域他乡,作为日照港援疆项目的负责人,我深知,参加援疆工作不仅仅是我自己支援边疆建设,更要带领我们这支援疆队伍,坚定不移地完成各项援疆任务;还要提高警惕,保证员工队伍的安全。对此,我深感责任与压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2014年初,物流园区项目的实施要做前期考察,为了掌握第一手的项目资料,我每天行程数百公里,连续奔波半个多月。终因体力透支、劳累过度,倒了下来,被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右侧胸腔积液达到2300多毫升。在治疗中,经过穿刺引流、多次支气管镜、胸腔镜手术等治疗,我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但人在病床,心却时刻牵挂着那些远在新疆朝夕相伴的兄弟们和正在紧张建设的红枣加工项目。好几次,在身体稍有好转时,我央求家人让我回新疆,都被阻拦,医生也说,这个病需要观察后期的恢复情况,至少要一年半的时间修养恢复,修养不好会有复发的危险。有一次,我又跟爱人提起此事,她心疼地说:“你不要命啦,这刚动完手术还不到半年,又要回去,那边条件那么差,你有几条命啊!”最后,看实在拗不过我,她才含泪同意。临行前,她什么活也没说,但那噙满泪水的眼神中却写满了担心。我知道,这一去,我再也走不出亲人的牵挂!
  回到新疆,我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由于项目厂房的前期设计施工与红枣生产设备的实际规格参数不匹配,厂房需要改造,而此时已到了9月中旬,眼看着就到10月底红枣收购的季节了,项目建设进度不能有丝毫的耽搁;不仅如此,车间工人的招聘、培训,产品包装材料设计、定购,红枣原料的考察、收购,红枣产品销售渠道的沟通、确定,恒温库、锅炉房的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必须要同时开展,哪一项工作没有做好,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投产运营。就这样,忍受着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阵阵疼痛,工作一下又回到了四年前刚刚进疆时的繁忙快节奏。
  由于很多红枣都是从周边几百里外区县收购而来的,且交通不便,大多数运输红枣的车辆进入园区时已经是深夜了,已进入冬季的麦盖提夜间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20度。为了加快红枣原料的收购速度、确保红枣的质量和降低收购成本,我们冒着严寒把300多吨的红枣原料一车车的卸下来。每卸完一车,我们的身体都会被汗水湿透,但马上又会被严寒的天气冻得瑟瑟发抖。看着他们疲倦的样子,我既心疼,又为有这样的一群可爱的弟兄们而感动、自豪!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红枣加工项目顺利投产,得到了省、市援疆指挥部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四年来,我们先后圆满建设完成了麦盖提县城西工业园道路及配套设施工程、希依提墩乡改造提升二期工程、新疆日照港物流园等工程,累计完成施工总产值达2.4亿元。特别是麦盖提县城西工业园道路及配套设施工程的提前竣工,帮助几代麦盖提人实现了跨过叶尔羌河、向西发展的梦想。
  援疆故事,不一而足;援疆的脚步,始终在征途。
  2014年,国家实施第二轮产业援疆,我们在精心承建日照援疆指挥部确定的“交钥匙工程”———麦盖提县疾控中心工程同时,将援疆工作的重心,逐步从建筑施工向产业项目转型。我们新上了道板砖建材和红枣加工两个项目,均实现了当年投资建设、当年投产收益。截至目前,新疆日照港物流园区有限公司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9000多万元,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累计安排当地就业200余人,为全力支持麦盖提县经济发展,做出了我们援疆企业应有的贡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四年多激情燃烧的援疆岁月,我们把日照港人“艰苦创业、励志践行、拼搏奉献、激情超越”的企业精神在麦盖提深深地扎根,严格的企业管理和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得我们公司赢得了两地省、市及援疆指挥部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山东省援疆指挥部曾发出专函,表扬日照港集团援疆工作务实高效。如今,最令我们骄傲的麦盖提县城西工业园区,已跻身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行列,成为南疆标准最高、配套最完善的工业园区,数十家企业进驻园区,为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助力麦盖提县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人援疆,就意味着全家援疆。援疆以来,有工作上奋斗的汗水、有工作成果带来的喜悦、也有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更有远离亲人未能尽责的遗憾。
  我的妻子是建设集团船务工程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为了减轻我的工作压力,瘦弱的她毅然承担起家庭的所有事务,把家中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从不让我因家事分心而影响到我在新疆的工作。每次在和我视频或电话交流中,她总是对我说:“我在家一切都挺好的”。我知道,这简短的回答背后,却是4年多、1500多个日夜的艰难承受和坚守,更是一位贤明的妻子给予丈夫最深切的关爱与体谅。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儿子还是一名小学生,但年仅10岁的他,已经早早明白了我们这样一个援疆家庭的意义,以及作为一个小小男子汉所要承担的的责任。在学校,他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回家后,他是一个知道帮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家务活的好孩子。每每在跟人家说起我时,他总是骄傲地说“我爸爸在参加援疆工作!”
  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每一位援疆员工家人的身上同样地演绎着。对于我们每一位援疆人来说,我们这些工作成绩取得的背后,更多地是我们身后每一位家人默默无私地付出:从白发苍苍的老父母,到边工作边要照顾全家的妻子,再到有的甚至还是嗷嗷待哺的孩子,是她们在我们的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奉献着。每当想起这些,都会让我们这些铮铮铁骨的汉子们不禁地心酸,心中对亲人的愧疚油然而生,泪水也会止不住地流下来。
  援疆一阵子,回忆一辈子。四年的援疆历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苦、远离家人的孤独和寂寞,工作环境的险恶。但为了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责任,所经历的这一切又确实是值得的,更是无怨无悔的。我和我的同事们将倍加珍惜这段艰苦而充实的援疆岁月。
日照港股份一公司装卸设备队电修二班班长 田振东——忠诚点燃激情 坚守成就梦想
  我叫田振东,是来自股份一公司装卸设备队的一名维修班长。说起咱们港口,是我父亲带我认识的。

一、子承父志,情定港口
  1984年日照港建设初期,我父亲不顾原单位的执意挽留,来到当时的石臼港,成为了一名维修工。1989年,我从石臼港务局职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石臼港一公司卸车队翻车机从事电气维修工作。
  记得那是1990年夏天,非常热,我在现场检查设备时,正好看到皮带更换的人群中父亲手里握着硫化刀,身子趴在烫手的皮带上,一根一根剥离着皮带里的钢丝。40多度的高温把父亲的脸庞烤得通红,汗水啪啪地滴在皮带上。他不得不时常用胳膊擦拭流进眼睛里的汗水,鬓角的头发也被汗打湿,紧紧贴在脸上。
  要知道更换这条皮带需要用刀子一根一根剥离钢丝572根。每刻一刀,他的汗水就像滴在我的心里。父亲身下皮带上的那一滩汗水,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正是受父亲这样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老一辈日照港人的影响,让我对第一代港口工人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立足岗位、忠诚敬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扎实认真,苦练技艺
  我今年已经44岁,如果问我有什么遗憾的事,说没有,那是假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上过大学。
  1989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我,却马上就被业务知识的欠缺泼了冷水。毕竟没受过高等教育,对电气专业知识的理解没有那么全面,在遇到设备故障时,常常无从下手。
  我还清楚的记得师傅的一句话:“咱们都是工人出身,技术本领是咱的饭碗,只有本领学到手,饭碗才端得牢。”也正是这句话,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本领,凭本事吃饭。
  为尽快熟悉设备运行原理,半年时间里,在没有电脑和手机,仅凭一份电气原理图的情况下,我硬是一个个元器件,一条条连接线地手绘了全部设备一千多张运行线路图。在绘图的同时,我还针对理论知识无法满足现场工作需要的实际,边工作边学习,先后自学了《PLC应用技术》《液压传动原理》等一系列专业课程。
  两年里,每一次维修我都冲在前面,不会的就跟着学,会的就抢着干。就这样,需要3年才能出徒的电气维修岗位,我用了不到2年便实现了独立顶岗。这也让我养成了喜欢学习、凡事认真的习惯。

三、敬业奉献,羽翼渐长
  2003年,一公司成立了装卸设备队,我被任命为电修二班班长。那时公司吞吐量是历史最高点,恰又是七八号堆场改扩建的新设备刚刚投入使用。处于磨合期的设备在公司良好的生产形势面前显得特别不给力,每周至少有四天晚上,我会赶到单位去加班处理故障,经常是在下班的路上、在吃晚饭时,单位的电话就来了。
  这其中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记得2005年腊月29日,半夜正卸着车,D-1皮带突然出了故障,无法启动,一个电话把我从被窝里拉了出来。我和班组的副班长一起冒着大雪赶到现场进行检查和确认,原因是白天的雨加雪导致了电气线路绝缘下降,晚上气温骤降并上冻了,造成了电气设备的“病发症”,这样的故障处理起来相当麻烦。
  当时D-1皮带是离海边最近的一条皮带机,海边的风太大,根本伸不出手,只能一个人检修,一个人暖手;然后再换另一个人检修,另一个人暖手。折腾了四五个小时,还是没修好。天慢慢亮了,手机突然响了起来:“爸爸,都年三十儿了,咋还不回来呀?”接到女儿的电话,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心想这大过年的,却在这受罪,心里委屈呀,真不想干了。
  可就在那时,我想起趴在皮带上硫化的父亲,“苦,又能咋地,人就没有吃不了的苦,咱就是干这行的啊”。我慢慢平复了心情,也没那么急躁了。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设备终于修好了,我们的身子也快冻僵了。
  经历这次抢修,我认识到靠处理故障应付设备的运转显然是被动的,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考虑从源头上去治理和维护设备。这种新的工作理念彻底进入到我的工作中,并开始在班组和公司站队进行推广。
  凭借对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我负责的设备运转越来越高效顺畅,故障停时大幅降低,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月度平均故障影响率低至0.47%,低于0.65%的考核指标(每个月的故障低于2个小时),每年均有6个月以上达到设备零故障率。

四、勇于担当,超越自己
  27年扎根一线,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我亲眼见证了港口发展的点滴进步,并能够为之奉献自己的力量。
  很多时候,在现场看着公司那条30年的生产线,心中总是感慨万千。当时,秦皇岛港跟咱们港安装的是同样的生产线,在15年前就全部淘汰了。在普遍“推倒重建”的背景下,我们公司一直奉行“用最低的维修成本保障最好的设备技术状况”和“能修就不换,能换就换其中零部件”原则,这不光为港口节省了资金,更是对节能减排的最好响应。
  刚开始,那些洋设备使用时,也曾有一段时间“水土不服”。设备不能有效使用,是压在我们每一个设备维修人员身上最大的“石头”。为此,在进行设备技术攻关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光靠“洋配件”不是办法,国产化改造势在必行。
  煤炭运输来港,里面经常掺杂着很多铁钉、铁棍等铁件,极易造成皮带撕裂等重大机损事故。皮带机金属分离器是检测并分离它们的仪器。煤一期的金属分离器是日本制造的,由于主板损坏,已经5年多没有正常使用。公司联系厂家技术指导,发现原厂家早已不复存在,从青岛、武汉等地聘请技术专家维修,专家们维修一段时间后,个个都摇着头走了。
  换整套分离器,一台要20多万元,还不一定与原设备完全匹配;不换,就会对货运质量造成影响。
  怎么办?
  我和我的班组成员给出了“自己修”的回答。
  因为时间紧,我们饿了就在单位吃泡面、盒饭,困了就回家睡,有时在班组的排椅上也能对付一宿。班组攻关小组查资料、看图纸,分析工作原理,根据金属分离器的工作原理重新设计线路板,并自行购买元器件进行焊接,硬是用2个半月时间,重新做了一套主板。材料费还不到2000块钱,一台就整整省了20余万元。
  当看着金属分离器又开始正常工作了,我们的心情非常自豪,感觉自己也能担起公司设备维修的重担了,公司有需要的时候,自己真能顶得上。
  也正是这种油然而生的担当,让我一下子投身到了“技术领先、创新不断”这条路上。参加工作的27年间,我主持并参与了17项大型设备技术改造,“五小创新”成果约100余项,获得2项国家专利,每年为公司节省维修费用百万余元。

五、感恩港口,忠诚岗位
  2008年12月,我生了一场病。在休养身体的三四个月时间里,想的最多的就是:我是继续在一线干还是退居“二线”。单位领导考虑我的身体,也想给我换个舒服点的岗位,不用天天跑一线了。说实话,我心里也开始动摇了。
  康复后,我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换上工作服到现场看看我经常待的地方变没变样。
  转到翻车机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跃入到我的眼帘,是师父,师父正调整完光电管从梯子上下来,毕竟已经50多岁了,身子已经没有当初带我时那么轻便了。
  师父下来后,扛起梯子刚要走。我赶紧上前喊了声师父,“我来拿吧”。他转过身笑着说:“我还行,能干着那。”接着又说“小田,快把身体养好,现场的活多多啊,有你忙的。”
  是呀,现场的活多多啊,我已经离不开这儿了。之后,也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离开这个岗位,甚至离开一公司。但我真的舍不得离开我的兄弟们,舍不得离开我负责的设备。
  如今我的师父已经59岁了,依然在岗位上默默地坚守着。而十年后,我也50多了。那时,我的腰板儿可能没那么直了,但希望我依然可以在现场参加一次次的抢修任务。那时,我干活可能没那么快了,但我依然可以把我的这身本事传给一批一批的年轻人。那时,我的眼睛可能已经花了,但希望戴上老花镜,依然可以看清图纸,为公司南迁后设备技术改造贡献力量。
  从技校毕业的学徒工,成长为集团的“首席技师”和“品牌员工”,我感恩港口的培养和教育,感恩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坚守岗位,无怨无悔!